找到相关内容677篇,用时19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早期的“中道”思想

    迦毗逻卫国的太子,自然经历过王族子弟的生活,“享乐”是熟悉的。但他后来却人世的种种痛苦了感受,实际是认识到了“享乐”并不能长久(是无常的),因此,...rdquo;。《中阿含经》卷第五十六中一段原始佛教“苦乐中道”较典型的论述:“五比丘当知,二边行,诸为道者所不当学:一曰著欲乐贱业,凡人所行;二曰自烦自苦,非贤圣求法...

    姚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4356611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

    解脱"开始,展开了我论的批判。犊子部主张补特伽罗为谛义、胜义,并说补特伽罗非即蕴、离蕴,亦即它与五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,犹如火与薪的关系。对此,经量部指出,火与薪非一则异,非异则一,故非一非异之说就根本无法成立。又如关于如何认识补特伽罗的问题,犊子部主张无论据六识中的任何一识皆可知补特伽罗。世亲则指出,六识皆以不同之法为其境,怎能知补特伽罗呢?通过辩难,犊子部提出,如果否定补特伽罗就无法解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4556613.html
  • 澈见本心问答集(5)

    ,而于菩萨行中,是最能堪验是否真正契会“无我”。不知您的看法为何?  答:无我是佛性本然面貌,故法界亦无我,但亦非我而说无我,是离意识分别之“无我”,非修而得,故无我本来不是断灭。佛菩萨但为执我相者说无我,但在大般涅槃经亦执无我者说我,我即佛性(真性),故曰“无我真性”。乃“有无”俱遣故,能得此真性,若不知此义者,易入无我断灭而沉空守寂,断灭佛性,(佛性岂有生灭,因为意识心所压抑,故假名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856674.html
  • 佛禅美学

    ”,有悖于佛教的“四大皆空”论之“色空”。但是,佛徒们实在不能泯灭心中潜在的美意识,时会在他们的言谈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。鸠摩罗什在翻译佛经时,在他之前已译出经书的文字艰涩,十分不满:“改梵为秦,失...无物亦无情的“世界”。他们也讲“所见”、“所闻”、“所触”,但闻、见、触不能“分别心”,即不能分析思考,一旦心了“分别”,外物就侵入了澄明虚静的心地,本体心性就被破坏了。当然,佛禅僧徒们都生活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4956753.html
  • 当巴桑吉传(1)

    成就相,但人们竟不知 “当巴桑吉”尊者是位大成就者。尊者缘份的人授予了相应的法,从业门解脱的人很多,但仍然没有能找到承接法统的人,于是 “当巴桑吉” 尊者又回到了印度。   “当巴桑吉”尊者第四次...南方‘尼泊尔’是智慧的生源,特别是你这样具有加持力的上师,祈求尊者能加持和护佑我这两个被天魔作祟的孩子。”就这样一边请求一边顶礼。尊者慈悲地说道:“这是他们以前的宿业。”又回过头来“玛拉斯波金”说:...

    确吉桑格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2356924.html
  • 宋太宗与佛教

      宋太宗与佛教   黄启江   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二卷第二期   宋太宗是宋代几个崇佛较有名的皇帝之一。他统治北宋二十二年间(九七六─九九七),佛教极为注意。在他相当计划的管制与扶持之下,不但促成了东西佛教的交流,完成大批佛典的翻译,而且将北宋都城建立成新的佛教中心,助成后来佛教,尤其是禅宗的发展,奠定北宋皇室崇佛的“祖宗之制”,于北宋士庶佛教的信仰,北宋佛教文化的形成,颇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0457217.html
  • 庄春江著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》(3)

    往后的大乘佛法发展,深远的影响,并且形成一个学派,称为中观派。   龙树菩萨的论著,受到大乘佛教界的普遍崇敬。在中国,龙树菩萨被推为八宗共祖。在印度,纵使有人不同意他的论点,也从没公然地站出来,...生善)悉檀」。为了纠正某些特别弊端,以导正为目标的部分,称为「治悉檀」。教说直接趣入究竟解脱,显示佛法真髓的部分,称为「第一义悉檀」。而称为「第一义悉檀」的,即是缘起中道法,也就是无自性空。   ...

    庄春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957909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浅解

    不能见的胜义根(或称净色根)不是外露形相的浮尘根,因浮尘根无了别作用故。胜义五根缘于五尘境时,不是直接缘五尘的本质境,而是缘影质境。也就是说,胜义五根触五尘本质境后,五识各各变现起影质境,即自识所变...乐境,欲其常在。于不欢喜的境界,欲其即刻离去。它以于所乐境,希望为体性,能为精进所依为业用。   二胜解。胜即殊胜,解即见解。胜解就是事理的境界,深刻了解。它以于决定境,深刻了知,印可为性,不会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758263.html
  • 以一身来担人间苦——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二

    生长、萎黄、枯死,已四千年的历史,每一考查,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(注:参见鲁迅《集外集·俄文译本〈阿Q正传〉序》、《且介亭杂文集·病后杂谈之余》。)。弱者的同情,苦人命运的悲愤,以及对于社会的...社会,人类及自我的严重失望将鲁迅的苦闷推向“绝望与虚无”的深渊,“我常常得惟‘黑暗与虚无’乃是‘实’”;“‘我能献你什么呢?无已,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”;“我的生命的一部分,就这样地用去了,也就是做...

    哈迎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5758486.html
  • 从缘起论到解脱

    生活之后,自动进入最终的安宁状态,这一系列的灵魂投胎转世须经三千亿亿乘以恒河沙数的年月。在这种理论前提下,自然人们的一切善恶行为根本不会什么业力遗留,自己的将来不起任何作用。因此,可以说,这一派是...因有缘世间集;因有缘灭世间,因有缘世间灭。[ii]  世间万法的生起与灭亡,均是因缘而起的。这就是所谓的缘起论。  世间万法互相依赖,互为条件,互为因果,不但漏的现象界进行了圆满的解释,而且为...

    乔凤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1459098.html